邊疆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是展示國家實力和形象的窗口,是確保國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中國邊疆研究經歷了千百年積累、探索,在新時代肩負著新的使命。日前,在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主辦的第十屆中國邊疆學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中國邊疆學構建、新時代邊疆治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百年變局與對外開放、推進邊疆地區現代化建設等議題。
正文
歲月匆匆,從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到發展為今天的中國邊疆研究所,學術實踐40年彈指一揮,我有幸成為親歷者和見證人。在此,我想提幾點期許,與學界同仁共享互勉。
一
不忘初心
愛國主義與求真求實是中國邊疆研究的優良傳統。關心國家安危,致力邊疆研究學科建設是幾十年來邊疆學人潛心邊疆研究的初心。隨著形勢的發展,開展邊疆治理研究和創立中國邊疆學又成了邊疆學人新的使命。要立足于中國政治文化傳統實際,從中國漫長的歷史時期和復雜豐富的現象中,梳理和總結出中國邊疆研究的一般性、規律性和突出特點,建構中國邊疆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中國邊疆學是研究中國邊疆從歷史到現實所有問題的綜合性交叉學科。關于中國邊疆學學科建設,學界提出了多種觀點,但在眾說紛紜中,諸如學科定位、學科內涵、學術體系框架諸多問題,認識差異都有不斷加大的趨向。我以為,盡管各種觀點理應得到尊重,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構筑中國邊疆學的探索中,我們不能忽視從中國邊疆研究深化到中國邊疆學構筑這一命題演進歷程的初衷,更不能迷失這一命題的方向。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記中國邊疆的實際,不能忘記我們致力于中國邊疆研究深化的目的,不能忘記我們提出構建中國邊疆學是為了國家安全、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學科發展,也就是為了解決中國邊疆面臨問題的初心,要用中國的理論腳踏實地解決中國邊疆問題。
二
勤于探索
中國邊疆歷史悠久、文化多元,在統一多民族中國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其特點可歸之為:悠久的歷史——曲折發展過程中的連續;廣闊的地域——分散發展演進后的統一;多樣的民族——各自發展基礎上的融合;復雜的問題——多重矛盾發展的疊加。所有這些都是中國邊疆學需要關注的研究內容,博大精深、廣泛復雜。中國邊疆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深化探索,是邊疆學人的職責所在,我想以深化中國邊疆治理為中心,擇其要者,表述如下思考:
其一,當代中國邊疆治理大戰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大命題,是新時代邊疆治理的核心內容,邊疆學人要深切領會和闡釋。我們要對“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重要戰略思想的理論內涵與時代意義,以及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進行深入闡釋和研究。在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重點應放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意識”的內涵與作用的理論研究,以及對怎樣“鑄牢”的對策性研究。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強對新中國幾代領導集體邊疆治理與實踐的系統資料收集和研究。
其二,統一多民族的中國、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這兩大歷史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在現實生活中是當代中國人歷史認知的基點。兩大歷史遺產的形成,及其重要性和戰略地位,以及我們統一多民族中國疆域形成、發展、奠定及其歷程和規律的研究,可以由點到面展開,建立我們自己的理論體系、話語體系。
其三,最重要的是中國邊疆學理論的探研。中國邊疆學“三大體系”建設與闡論,一定要防止邊疆概念泛化傾向,千萬不要忘了“中國”兩字,不要脫離中國的實際,不要偏離了中國邊疆學是研究極具中國特色的中國邊疆的一門極具中國特色的交叉學科這一大前提。
三
責任擔當
中國邊疆學者對中國邊疆學的發展與深化承載著歷史擔當,負有學科發展建設者、邊疆治理咨詢者、學術研究推動者的歷史責任。
一是作為專職研究人員,一定要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要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學科建設的總體發展目標,并力爭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具備可延伸的潛力,能夠發揮以史為鑒的社會作用。
二是應使自己的研究領域“通于一片(中國邊疆),精于一點(某一邊疆地區)”,努力使自己成為某一邊疆地區研究的領軍者。
三是應使自己成為既長于基礎研究,又善于應用研究的復合型人才,我們倡導依托歷史、直面現實、著眼未來,其本意也即在于此。
四是應努力在研究實踐中培養掌握“四會”的能力,即會研究、會寫作、會講課、會組織科研。若能如此,必然會大大有利于中國邊疆學研究的開展與深化。
中國邊疆學研究持續深化,需要學人扎實的研究、持之以恒的決心、鍥而不舍的信心,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如老子所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敝袊吔畬W在中國這片沃土中已破土而出,必將成為中國學林中的參天大樹而展現于世。
(作者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